淺談對公文寫作的幾點認識
公文,也就是處理社會事務的文書,在我國夏商時期就已經具備了雛形,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即使現(xiàn)代科學技術如何發(fā)達,信息化應用如何廣泛,各種通信傳遞手段如何廣泛,辦公自動化程度如何提高,公文依然是最基本的、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工具。
我們從上學開始,就接觸記敘文、說明文、議
論文等等,這些叫做“基礎
寫作”。同為寫作,公文寫作無疑具有基礎寫作的特點,同時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也具有自身一些不同的特點:第一,公文寫作是一種實用寫作,任何一種公文都是根據(jù)需要而制發(fā)的,公文的任務應務實避虛,密切配合形勢任務,使其能直接反映客觀需要,直接用于機關工作;第二,公文寫作是一種受命寫作,由專門機構中的專門人員,按任務要求起草;第三,公文寫作是一種集體創(chuàng)作,它不是一個人的獨立行動,而是一個多層次、多角色的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57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不要講那些大道理。對同級機關要尊重客氣,以協(xié)商的口吻說話。對群眾則要親切樸實,多講大實話。
公文要語言生動、寫出新意不容易,很多內容屬于規(guī)定動作,不能_發(fā)揮,既要把上級要求完整地承接下來,又要避免與上級文件雷同,辦法就是把本地的情況結合進去,把上級共性要求變成地方個性舉措。這樣的文章就會言之有物,就會有吸引力。
我們在接到寫作任務后,要清楚公文的主題和目的,包括:中心內容,發(fā)送對象,發(fā)文的具體要求等等。簡單說就是“發(fā)給誰、干什么、什么事”。如果上級交代的不清或沒聽明白,撰稿人要敢于問、問清楚,不問則無從下筆。但事實往往相悖,我們很多同志在這個時候不問,結果很難受,抓耳撓腮,云里霧里,無從下手。私下里問過幾個同志這個問題,或曰礙于領導的威嚴不敢問,或曰擔心給領導留下領悟力不夠的印象而怕問,這對高質量完成任務是有害的。
知道了這些,我們就要做一些動筆前的準備,重溫有關文件、規(guī)定、要求等等,了解和掌握本單位的典型事例、統(tǒng)計數(shù)字、工作情況等等。然后進行構思擬寫提綱,把文件的觀點、所使用的材料有個通盤設計,把主要骨架勾畫出來,提綱可粗可細,一般講,重要的內容或者較生疏的部分要細致一些,反之可粗略一點。下面就進入起草階段,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觀點突出,材料詳細恰當;二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該說的一定要不惜筆墨說清楚,只有準確才不重復冗長,只有概括才不啰嗦。最后是修改,刪去表達不清、可有可無的語句、段落,補充沒有說清楚的地方,包括標點符號也要仔細斟酌。
公文不要過于講究形式上的完美。一篇公文包括
講話稿,非要寫到三大塊,好像少一塊就不全面,每一塊又起碼寫三小點,好像不寫到三小點就水平差。為了湊數(shù),挖空心思去寫,加上一些可有可無的內容,結果反而沖淡主題,淹沒了講話重點。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非要把幾個大標題、小標題的格式統(tǒng)一起來,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美感,能自然的做到這一點當然好,但如果勉強為之,結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有人認為天下文章一大抄,但往往忽略了后半句話,那就是看你會抄不會抄。首先不能有抄的思想,即使抄了別人的也要將抄來的內容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思想和語言,如果不動腦筋,在網上東拼西湊遲早會出問題。
胡喬木同志說過:“寫的愈長看的人就愈少”。我們有些機關同志正處于公文寫作的第一個階段:寫不長,心里沒感覺,腦里沒詞,手頭沒材料,不知道什么該寫、什么不該寫。有些正在經歷第二個階段:寫不短,手頭積累了大量材料,想說想寫的東西太多,不懂取舍裁剪,落筆往往是一發(fā)不可收拾。有些同志達到了第三個階段:樂于寫不長,重視主題的提煉概括、思想的深刻透徹、語言的簡短精煉,寫出的公文不一定很長,但政策性實踐性很強,指導工作時管用實用。我們要注重短實新的文風,優(yōu)良文風體現(xiàn)在文章上就是讓人明白、對人有用、省人時間。
不管怎么講,寫公文都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寫作的任務一旦下達,撰稿人不論喜歡不喜歡、有沒有興趣都要按要求寫作。公文寫作是“要我寫”,而非“我要寫”,是一種被動的、被迫式的工作, ……(未完,全文共2548字,當前僅顯示162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淺談對公文寫作的幾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