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引言
二、公共物品促進分工演進和產出增加的機制
(一)相關概念介紹
(二)楊小凱和Borland(1991)模型簡述
(三)公共物品的提供促進了交易效率和勞動效率的提高
(四)將公共物品的提供融入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
三、理論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和函數
(二)分工沒有發(fā)生時的動態(tài)均衡
(三)分工演進時的動態(tài)均衡
四、模型的比較靜態(tài)分析
五、基于中國1998至2005年空間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六、歷史經驗回顧及全文總結
……
論文:論公共物品的提供與經濟增長──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解釋及實證
摘要:公共物品既能通過提高交易效率來促進分工演進以間接帶來產出的快速增加,也可通過改善勞動效率直接增加產出。經濟增長中的兩難沖突發(fā)生于專業(yè)化經濟和公共物品對勞動時間這一資源的爭奪,資源的最終分配取決于專業(yè)化經濟系數、公共物品的交易效率系數和勞動效率系數的大小和變化情況。采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的空間計量分析表明,對我國而言,用于提升交易效率的公共物品對經濟增長有著更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公共物品;經濟增長;新興古典經濟學;空間面板回歸
一、引 言
關于公共物品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討論,經濟增長理論中已有較多文獻。Uzawa(1965)第一次使用了教育部門的產出內生了技術進步,隨后Lucas(1988),Mankiw、Romer和Weil(1992)等都將注意力集中于教育之于人力資本的重要性。Arrow(1962)用技術或者知識等公共物品的外部效應來解釋經濟增長,后來Romer(1986)沿著這個思路,內生了技術進步,建立了Arrow-Romer模型。Aschauer(1989)設立的新古典模型雖然沒有把公共物品內生于經濟增長,但已經指出諸如機場、公路等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另外一些學者將注意力集中于公共R&D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關文獻有Pelloni(1997)、Park(1998)、Howitt(1999)、許治(2006)等。
然而,關于經濟增長的研究從Solow(1956)開始,經濟學家們就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于資本、勞動及技術進步這三個方面。于是在討論公共物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就多從公共物品對這三個方面的作用上考慮,因為諸如教育、交通、通訊、知識、國防等各種公共物品對這三個方面的作用方式并不一致,因此形成了知識經濟學、國防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等“各自為政”的經濟學分支。這些經濟學分支都十分強調自身的重要性,且至今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框架來討論有限的資源應如何分配于各種公共物品。而且,將公共物品作為一個整理來研究的文獻多將注意力集中于公共物品的提供機制上,但在提供公共物品的必要性問題上,往往簡而概之為公共物品可以有效改善效用水平。本文關心的問題是,公共物品是否有著更為具體的“功用”?為比較不同公共物品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作用,所有的公共物品能否放置于同一個框架內研究?
我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1580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時間集中于單一產品的生產)會帶來更高的邊際產出,模型中是以生產函數La來定義的,其中L指代生產者在某種產品上耗費的所有歷史生產時間的總和,a即是表示專業(yè)化經濟的系數,a是大于1的,她越大意味著勞動者生產一種產品的專業(yè)化經濟越大。
2.分工經濟。由于生產不同商品的勞動者進行分工所帶來的總產出增加。這個概念和專業(yè)化經濟緊密相連,如果沒有專業(yè)化經濟,分工也就沒有效率。但也有不同,分工經濟考慮的是社會產出變化,專業(yè)化經濟是對個人而言,后文中我們將以圖形方式來再次說明這兩個概念。
3.交易效率。交易效率是指單位交易量中減去交易成本剩余的比例,即假設當一個人購買價值K元的產品時,需要支付1元錢,所以K本身就是指代交易效率的系數。
4.勞動效率。本文的勞動效率是指不論專業(yè)化經濟如何,勞動者都擁有的勞動能力的提高,表現為生產邊界的外擴,即生產函數變?yōu)棣罫a,α由1變得更大。
(二)楊小凱和Borland(1991)模型簡述
楊小凱和Borland(1991)最早開發(fā)了一個內生分工演進的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成功地預見了分工演進之于經濟增長的關系。為了直觀地理解該模型,我們使用圖1表示一個存在兩人分工經濟的情況,假設一個人的總勞動時間為單位1,只有兩種產品*和y可以生產,由于專業(yè)化經濟的存在,生產邊界呈現為曲線AB,即對單一產品而言,越專業(yè)的生產就會產出越多。于是如果是兩個人自給自足地生產,總生產邊界就是CD。如果兩人之間發(fā)生分工,生產可能性邊界變?yōu)榍CED(由AB按不同的方向平移得到),于是分工經濟是陰影部分,即由于分工而產生的經濟效益。雖然分工有如此好處,卻未必必然發(fā)生,這是因為交易成本的存在,只有當分工經濟超過交易成本時,分工才成為可能。也即如果陰影部分大于交易成本,均衡就是分工;反之,均衡為自給自足。但分工一旦發(fā)生,越來越專業(yè)的生產和累積時間所致的熟能生巧效應會帶來產出的飛速增長。
圖1.存在分工經濟與專業(yè)化經濟的生產邊界
在引言部分我們曾經描述過,公共物品不僅能提高交易效率還能有效改善勞動效率,于是我們在下文中先論證公共物品如何促進了交易效率和勞動效率,然后將這一想法融入到新興古典框架中,并探討公共物品與分工演進、經濟增長的關系。
(三)公共物品的提供促進了交易效率和勞動效率的提高
1.公共物品對提高交易效率的貢獻
本文的交易成本可描述為在交易行為中發(fā)生的成本,這些成本會以運輸成本、準備合約的成本、執(zhí)行交易的成本、事后可能的扯皮成本、維護以及保證合約履行的成本、儲存成本、自然災害等無法預期的成本以及延誤運輸所導致的成本等形式出現。借助交易效率的概念,我們發(fā)現,鐵路、公路等交通類公共物品將提高交易效率。同時,通訊類公共物品也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效率,具體表現于兩方面(張紹動,2002):一是降低了簽約前的信息成本,二是使交易契約的訂立可以遠距離、非人格化地進行。除了交通通訊類公共物品之外,政府提供的法律和制度維護、公共安全、基礎教育等公共物品也對提高交易效率有著重要作用(趙紅軍,2005)。
2.公共物品對提高勞動效率的貢獻
本文的勞動效率與專業(yè)化經濟有著不同的意義。盡管專業(yè)化經濟是決定單位時間產出的重要因素,但本文的勞動效率是指不論專業(yè)化經濟如何,勞動者都擁有的勞動能力的提高,在圖1中表現為生產邊界AB的外擴,專業(yè)化經濟卻表現為AB“凹”的程度。直接作用于勞動效率的是學習成本以及勞動者的素質能力。很明顯,這些都將受公共物品提供的影響。比如,語言文字等公共物品的出現使得人們交流和積累知識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積累知識能力的增加自然降低人們的學習成本。除語言文字能有效降低學習成本外,印刷術、圖書館、電子圖書館、公共教育、電視傳媒等也能有效降低學習成本。在提升素質方面,除首先依賴于公共教育的優(yōu)劣之外,公共衛(wèi)生醫(yī)療、各種社區(qū)公共健身器材、活動中心、公共運動場地建設、各種公園甚至公共廁所、下水道、灑水車等公共物品都對提高人口身體素質,保持健康水準有著重要作用。
(四) 將公共物品的提供融入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
正如前文所述,公共物品的存在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效率和勞動效率,下面我們仍以兩人經濟為例,并借助圖2來描述公共物品與專業(yè)化經濟、分工經濟的關系。盡管多數公共物品都能同時提高交易效率和勞動效率,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稱以提高交易效率為主的公共物品為C類公共物品,稱以提高勞動效率為主的公共物品為B類公共物品[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分類,后文的模型中也沒有將他們區(qū)別對待,而仍將所有公共物品作為一個整體,這種區(qū)分在后文的模型中是如此表現的,如果提供的這些公共物品更有效地改善了交易效率,那么公共物品的交易效率系數c相對大些,而公共物品的勞動效率系數b相對小些,如果公共物品更有效地改善了勞動效率,則反之。]。
1.公共物品對交易效率的提升
見圖2,AB是單人生產邊界,CD是雙人無分工時生產邊界,CED是存在分工時生產邊界。當提供公共物品時,必然耗費部分勞動時間,無論該時間是用于提供“稅收”并使公共物品由第三方提供,還是自己自愿提供,都將促使個人生產邊界由AB內移到A’B’,于是雙人生產邊界就變成了C’D’,分工情況下的生產邊界成為C’E’D’。從圖形上看,似乎將原來的圖形“壓縮”到更大的坐標軸上。盡管分工經濟小了一些,但由于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提高交易效率(也可能同時提高勞動效率,但暫不考慮),分工可以提前發(fā)生,隨后熟能生巧的積累效應可以擴大分工經濟并帶來進一步分工的可能。人們會基于理性預期而樂于提供這一公共物品。當然,如果勞動時間縮小這一代價不足以促使提升的交易效率帶來分工的發(fā)生,那么這一公共物品就難以被提供。但如果考慮動態(tài)效應,由于分工經濟的存在,如果本期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為下期或更遠期的分工提供可能,那人們也有動力來提供。
圖2.提供公共物品時生產邊界的變化
2. 公共物品對勞動效率的提升
還借助圖2分析,只不過原始的生產邊界是A’B’,由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促使生產邊界移動到AB,當然,如果公共物品的提供不僅沒有使生產邊界外推,反而由于耗費了勞動時間并促使生產邊界內移,那么這種公共物品就不值得提供。從圖2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帶來勞動效率提高的同時也加大了分工經濟(由于圖形外推),所以分工也有可能提前來到。但若擴展到多種產品中,完全自給自足的那些產品由于該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擴大了產量,如果發(fā)生交易就意味著需要有更大的交易量來填補放棄生產的那些產品,這會提高交易成本并有可能抑制分工,所以B類公共物品雖然可以直接帶來產出增加,但和分工演進的關系并不確定。
總結而言,在新興古典經濟增長框架中,C類公共物品可以促進分工演進進而使得人們的熟能生巧累積效應得以充分體現,而B類公共物品雖能直接提高勞動效率進而帶來經濟增長,卻有可能因擠占C類公共物品提供資源和更高的交易量而阻礙分工的演進。更值得考慮的是,經濟中不可能只有兩種產品,勞動效率提高意味著自給自足的其他產品的勞動效率也得到了提高,這些產品生產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替代分工經濟,于是分工演進的腳步可能被阻礙。為了進一步說明上述想法并闡明經濟增長中的各種沖突,這里構建了一個內生分工演進的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是對楊小凱和Borland(1991)模型的一個拓展。
三、理論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和函數
本文的模型描述的是一個小經濟體,假設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是集消費、生產于一身的個體,他每一期的所有勞動時間為單位1,社會中有用于消費的m(指有成為商品潛力的產品)種產品,其中參與交易的產品共有n種。所以當m固定時,n就可以用來表示社會分工水平、商品化程度、交易結構或生產結構。對于每個消費─生產者來說,他只生產一種用于交易的產品,于是他直接消費這種產品以避免交易成本[ 這是文定理(Wen,1998)的要求,文定理即一個人不會同時買和賣同一種產品,他自給賣出的產品且最多只賣一種。文定理是專業(yè)化經濟的必然結果,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本文的模型只討論專業(yè)生產一種產品用于交易的情況。]。這樣他就必須購買其他(n-1)種商品并自給自足其他(m-n)種產品,將閑暇看作是自給自足的(m-n)種產品之一。我們同時假 ……(未完,全文共24666字,當前僅顯示443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論公共物品的提供與經濟增長──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解釋及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