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新中國60周年優(yōu)秀征文
靠水而居的鄉(xiāng)場人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住在山區(qū)的一個鄉(xiāng)場上,鄉(xiāng)場不大,卻也是一方頗具名氣的集鎮(zhèn)。平時,鄉(xiāng)場上人很清冷,除了老人和孩子,有勞動力的都各自忙活路去了。到了趕集日,才一下子熱鬧起來,四方八面的人翻山越嶺來到這里,把個小場圍得水泄不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天屋里坡上兩點一線,生活單調而枯燥的山里人,七天一次的趕場日,除了便賣自家產品以換錢,帶回些生活日用品外,也是他們放松心情,接觸外界的機會。路遠一點的,往往天不亮就要起床,草草吃點什么,就帶上準備好的東西上路。
一大早,小場上的生意人就打開店鋪忙活開來,炸油條麻花的,蒸包子饃頭的,打鐮刀鋤頭的,賣鍋兒碗罐的,開縫紉
……(新文秘網(wǎng)http://m.jey722.cn省略51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索的纖夫;那些勞頓了在河邊憩息的小伙;那些歷經滄桑,飽嘗憂患,提著煙桿閑侃的老人,營造了一幅幅有川東特色的鄉(xiāng)場風景畫。
幾多清涼和燥熱的夜晚,好奇的我們一堆堆圍坐在老人的身旁,聽那些老掉牙的故事。雖然山里的故事多得壓翻船,可是小河的故事仍然占了一大半。什么“雷公發(fā)怒劈蛟龍”;“二十四個望娘灘”.....
平時溫順的河水,在山區(qū)多變的氣候里,有時也會情不自禁地發(fā)起“瘋”來,靠水而居的鄉(xiāng)場,便不可避免地成為它發(fā)泄的對象。每年,鄉(xiāng)場上的人都會有幾天擔心受怕的日子,記得有一年夏天,一連下了好幾天雨,夜間,我睡得正香,懵懵中被么姨搖醒,么姨抓了件衣服給我披上,背著我就和外婆朝門外走。我雖還沒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從外婆和么姨的神色中,從鄉(xiāng)場上嘈雜的哭聲、喊聲和叫聲中,隱隱地感覺到一種不祥和可怕。
從睡夢中驚醒奔走出來的小場人,全都匯聚到半山腰上一個糧點大壩里里。眼前的人,光腳赤膀的,披頭散發(fā)的,一個個都象癡了呆了似的……
“老天爺發(fā)發(fā)慈悲吧!”外婆的嘴里不停地這么祈禱著,許多人的嘴里不停地這么祈禱著。微亮的天宇下,依稀可見被水圍困的房子和在水中漂浮著的什物、家當。
天亮了,水消了,小場也變了。一些經不住水泡的土墻屋垮了,不少人的家當沖走了——鄉(xiāng)場已不知遭受過多少次這樣的劫難?墒菤v經劫難的鄉(xiāng)場人從沒有想到過要責怪和背棄小河,他們總是默默地把倒塌的房子重新建立起來,把沖走的家當重新置辦起來。
靠水而居,這是我們祖先在無法與自然抗爭下唯一的選擇。在交通閉塞,運輸不便的條件下,小河是鄉(xiāng)場主要的運輸樞紐。不管是遠去或是歸來的木船,都一樣牽動著小城人的心。一船船的山貨運走了,一船船百貨,煤碳運來了,沒有小河,就沒有鄉(xiāng)場的存在,小河的恩典,小場上的人從心底里銘記著。
盡管是一方集鎮(zhèn),可小場上的人還沒有幾個是完全地靠經商來維持生計,他們大都有自己的田地,趕集的時候做點小生意,種田才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要知道那時前來趕集的山里人,拮據(jù)的手中用于消費的每一分錢,都是要精打細算的。就像那河里,雖常年都有擺渡的木船,但很多人為了節(jié)約那幾分擺渡錢而寧愿淌水過河,即便是寒冬臘月也不例外。每到趕集日,大批大批的人涉水而來,踩水而去,那些舉著東西,馱著小孩,攙著老人,撈衣扎褲,沒在齊膝齊腰深的河水中的過河人和那情景,久久留在我的記憶之中。
我是乘著竹筏順著小河離開那個小場的,我愛小河,也恨小河,小河在我的心目中,既心善,又可惡。我真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從揚它的善,遏制它的惡。
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靠水而居的鄉(xiāng)場人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讓我真正領略到“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昔日的鄉(xiāng)場,早已結束了“ ……(未完,全文共2286字,當前僅顯示145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中學生新中國60周年優(yōu)秀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