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保護困難重重
綿延萬里的秦漢長城、恢弘壯麗的漢唐宮闕當年究竟是何等氣勢?像絕多數中國古老建筑一樣,它們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臺基,人們只能依據故紙堆中的文字徒然費力想象。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國現存古老建筑的數量和漫長的歷史驚人地不成比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的五臺山佛光si殿,最著名的山西應氏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在中國歷史上見于文字記載的建筑中,能夠保留下來的比例極低,今天依然能夠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數。隨著量西方風格的摩天樓、住宅社區(qū)日益遍地開花,如何保護古老建筑的問題日益引起關注。
復旦學歷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劍雄近日撰文指出,保護古建筑是中國自古以來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中國古建筑保護依然困難重重。
中國為什么沒有更古、更多的古建筑?葛劍雄給出了三個解答。
首先,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者比較完整的遺跡幾乎都是使用石料建筑的,而中國古建筑幾乎全都是土木或者磚木結構,即使僥幸免于蟲蛀鼠嚙,也難以經受氣候和時間的考驗,不少畫棟雕梁都在無名火災中灰飛湮滅。
造成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77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古建筑保護的歷史遺憾應該充分鏡鑒。首先,對現存古建筑一定要堅持“整舊如舊”,只能盡力使其延年益壽,不要傷筋動骨。其次,是要意識到那些絕部分已經不適應現代人使用,任何人都不應該片面強調它在歷史上的價值而要求人們耐心地居住其中。他說,只有正視這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中國為數不多、年代不太久遠的古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才不至于消失在建設性保護性的破壞之中。
中國古建筑與古城鎮(zhèn)保護的三個階段
回顧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發(fā)展歷程,在古建筑和古城鎮(zhèn)的保護方面,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也可以說是三個里程碑。
一我國對文物的保護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把古建筑列入文物保護的范疇,還僅僅開始于20世紀20~30年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古建筑保護成為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可以說是古建筑保護的第一個階段,也可稱為第一個里程碑。
很長一個時期,文物被稱為古董、骨董,往往指的是金石、陶瓷,畫、雕塑、玉器、印章、簡等,常常作為封建帝王、士夫及文入墨客欣賞、把玩之物。而古建筑被認為是工匠粗魯之事,不入者流,當然也就是不能列入文物,更不談不上注意加以保護了。歷史上,除清朝等個別封建統(tǒng)治者在改朝換代之時,把前朝皇宮作為物質實體加以利用之外,多都把前朝宮殿付之一炬。我國古代一些si觀、壇廟等z-教建筑得以留存的根本原因在于保神、保佛、保教,其本意并不是保護建筑。正在出于這樣的目的,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古代si觀建筑被信徒和僧侶以“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為名改造得面目全非,損壞了建筑和塑像的歷史價值,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和遺憾。這與今天我們提倡的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保護古建筑的出發(fā)點和性質都是不同的。我們所要保護的是作為歷史的見證和勞動人民的智慧性創(chuàng)造。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隨著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舉入侵,一些資產階級的學者來到中國,他們抱著各種目的對中國的古建筑進行測繪、照相等調查與研究,并出版刊和舉辦展覽,以中國古老建筑文化的“救世主”自居。我國的一些開明人士、專家學者挺身而出,呼吁我國的古建筑與其他寶貴文化遺產一樣,應該由中國人自己進行調查研究、整理出版,并發(fā)揚光。于是,由朱啟鈐等人發(fā)起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并由梁思成、劉敦幀等相繼主持工作,用科學的方法對中國古建筑進行“法式”(即形式和結構)和文獻方面的實地
調研和考證。有文章需求,站留言板,12小時內解決您的問題他們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揭示出我國古建筑在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巨價值,同時進行廣泛宣傳,喚起社會各界對古建筑的重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還針對古建筑的保護與維修工作,提出了要“保持其歷史原貌”的保護原則,要求按照古建筑建造時的原貌加以維修與恢復,達到以科學的方法保護文物建筑的目的。這在古建筑保護史上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之功、奠基之功。
在歷次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名單中,古建筑所占的比重最,對其維修的任務也相當繁重。
二1982年2月,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確定和公布,是我國古建筑保護的第二次重發(fā)展,也可稱為第二個里程碑。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實施,是文物保護工作發(fā)展史上的又一次重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就廣義建筑學而言,城市和村鎮(zhèn)本來屬于一個范疇。清華學建筑系創(chuàng)辦之初稱為“營建學系”,其中“營”字就包含了城市規(guī)劃的內容。著名的《周禮&p;#8226;考工記》一中所述“匠人營國”,指的就是城市規(guī)劃。新中國建國前夕,中共中央請梁思成等專家編制并向解放軍部隊發(fā)放了《全國重要文物建筑簡目》,要求在解放戰(zhàn)爭中,注意對全國和各地文物建筑的保護,特別強調必須把北平作為古城全部加以保護。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北京古城作為文物全面加以保護工作未能得到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以致造成對古城風貌的破壞,絕部分城墻、城樓市樓、牌樓等被陸續(xù)拆除。更為嚴重的是,受極“左”的思想的長期影響,“_”期間,城市規(guī)劃曾一度被廢棄,對文物古建筑損毀的嚴重程度也達到了極至。
隨著“shi年浩劫”的結束,我國的文物保護和城市規(guī)劃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軌。文物保護和國外保護 ……(未完,全文共6216字,當前僅顯示218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中國古建筑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