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鞏固中央
(一)推崇儒學,尊王忠君(二)分化事權,內(nèi)外相制(三)居重馭輕,以文制武
(一)推崇儒學,尊王忠君
(二)分化事權,內(nèi)外相制
(三)居重馭輕,以文制武
二、_安民
三、強邊固防
(一)民族團結,華夷一家
(二)因俗而治,懷柔羈縻
(三)尊重信仰,以政馭教
(四)以夷制夷,分而治之
……
干部學習講稿:中國古代_之道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中國古代_之道。在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各種規(guī)模的dong luan和戰(zhàn)爭幾乎從未停歇過。幾乎每一個王朝國家都是在戰(zhàn)爭與dong luan中建立,又在戰(zhàn)爭與dong luan中被_。然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卻不斷得到強化和維護。
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凝聚力也在不斷得到加強,逐步形成一個以漢文化為中心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夠在種種內(nèi)憂外患中不斷延續(xù)下來,我們認為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歷代君王,還有他們的思想庫善于
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并且由此制定并實施有效的_之策,使得他們能夠管理這個國家,并且使國家得到了發(fā)展。那么這些政策都有些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中國古代_之道。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主要面臨有三個威脅,也可以說是三個矛盾,第一個內(nèi)部階級矛盾,即地主與農(nóng)民之間的尖銳對立。中國古代的農(nóng)民起義和農(nóng)民戰(zhàn)爭幾乎說貫穿于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從陳勝吳廣起義到李自成再到太平天國起義,其規(guī)模之大,持續(xù)時間之久,是世界歷史_的,對中國古代的歷史發(fā)展可以說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其中規(guī)模比較大的有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起義、唐朝黃巢起義、宋朝方臘起義、明末朱元璋起義和清朝時期的太平天國起義?梢哉f每一次農(nóng)民起義,都動搖了封建社會的基礎,推動了封建社會的進程。
另外一個矛盾是外部民族矛盾,主要是中原華夏民族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沖突。自秦朝以來,中原漢族_就始終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存在著對立和沖突。當內(nèi)地中央政府實力強大的時候,民族關系就好。若是中央政府實力衰弱的時候,民族矛盾就為激發(fā),甚至有可能導致中原_的崩潰。比如宋朝被元朝取代,明朝被清朝取代,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第三是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主要指的是中央_與地方割據(jù)_之間的權力斗爭
……(新文秘網(wǎng)http://m.jey722.cn省略125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無條件服從。這就是所謂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歷史上,無數(shù)為國分憂的正直的愛國的大臣由于各種原因被慘遭殺害,比如宋朝的岳飛、明朝的袁崇煥。這些人在被處死之前,還要發(fā)表聲明,感謝皇帝賜死,并聲明皇恩浩蕩,不是皇帝出了錯,而是自己沒有達到皇帝的期望,辜負了皇帝的厚愛。正式通過這種忠君思想的灌輸,使得皇帝牢牢地控制住了大臣,也確保了中央集權的強大。
(二)分化事權,內(nèi)外相制
第二,是分化事權,內(nèi)外相制。除了在思想文化上的灌輸和引導,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還通過一系列政治舉措分化、瓦解中央政府內(nèi)部的政治派系和地方_,從而不斷完善中央集權制度,以確保統(tǒng)治中心的穩(wěn)固。
他們采取的措施有很多,一個就是改革中央行政機構,通過明確的政治分工、嚴格的權力制衡來提高中央機構的工作效率,平衡內(nèi)部矛盾。如秦漢實行三公九卿制,隋唐確立三省六部制,這個是比較重要的政治制度,所謂的三省六部制,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則是:掌管官吏任免的吏部、管戶籍財經(jīng)的戶部、管外交祭祀的禮部、管軍事的兵部、管司法的刑部以及負責全國工程建設的工部。三省六部上面還有丞相統(tǒng)管全國行政事務。而到明朝和清朝,三省六部制又被廢除了,為了強化皇帝的個人權威以及權力,到了明清則干脆把丞相制度徹底廢除了,使皇權得到空前的強化。以往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第二是實行地方小行政區(qū)劃制,這就可以防止行政區(qū)劃過大而失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我們知道,在西周它實行的是分封制,這樣每個封國在發(fā)展強大之后,就可以和中央形成一種對抗,到了秦朝,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之后,它就廢除了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郡縣制就是一種典型的“大改小”的做法,而且也為后世的中央政府王朝國家確立了一種行政_的范例。
第三是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分化事權,避免地方高級長官能夠把軍權、財權、_集于一身,特別是在唐朝撲滅了安史之亂了之后,這也為后世的封建國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為了防止地方_的做大,一定要把地方的軍權、財權和行政大權收歸在中央政府的手中,不能夠使任何一個地方官員做大,更不能使他做強,通過相應的措施來削弱他的實力,使得他能夠永遠保持對中央政府的服從。
在“家天下”的古代王朝,由于統(tǒng)治者懼怕于人民的力量以及時刻防范官員對_的野心,他們往往都倡導以民為本,將自己置于與人民一道的位置,將治官作為_的主要任務。從我國的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君王在歷史資料的記載當中,往往渲染的是如何讓臣子臣服于自己,而在講述君民關系時,渲染最多的則是倡導君愛民、民愛君,就是講述君王如何愛到民眾,如何跟民眾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對于這種國家治理的記載里面,很多還有關于君王和權貴官員的博弈之間的故事。
其實,古代統(tǒng)治者之所以把治官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為很多時候,治官失敗往往正是導致古代_覆滅的主要原因。歷史實踐證明,社會動蕩往往爆發(fā)于貪官污吏橫行、人民生活貧困以及代表中央_的正義失去權威的時候。這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則是:貪官污吏橫行導致對民眾利益的盤剝和侵犯,而當民眾訴諸于最高正義的時候卻沒有得到回應,此時無助的民眾只有把最高權威和他們劃清一個界限,發(fā)誓要_君主和官員的利益共同體。在這一過程中,貪腐往往就是最主要的因素,再歸結則是君主治官不力導致了民眾的起義,而之所以每個朝代都逃不出這種治官不力的宿命,根源則在于貪腐問題具有繁殖性。
因此,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強調(diào)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大貪小貪均不放過,以此來建立一支清廉并且高效辦事效率的官員隊伍來鞏固_。
比如秦朝的國家_機關就設有三大部門,一是丞相,掌管行政;二是太尉,掌管軍政;三是御史,負責對滿朝文武官員進行糾察和彈劾。
漢朝創(chuàng)建了最早的官員回避制度,本地人不得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出任長官等。我國最早的舉報箱,也是在西漢是發(fā)明的。當時有個叫趙廣漢的官員受存錢罐的啟發(fā),令手下制成一個形狀像罐子,口子比較小,可以伸進去又拿不出來的器具,鼓勵百姓投書舉報有貪贓枉法的官員。在有了這個舉報箱之后,百姓紛紛寫信告發(fā)貪官污吏,政府根據(jù)線索,組織力量打擊貪官污吏,從而也就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
我們知道,古代封建帝王出于種種原因,經(jīng)常會大赦天下,就是通過赦免以顯示仁慈,但是縱觀古代的大赦卻很少有赦免貪官污吏的。唐朝是歷史上發(fā)布赦令最頻繁的朝代之一,但這些赦令都不赦貪官。唐太宗在貞觀四年發(fā)布赦令,規(guī)定任何人不論犯什么罪,罪無輕重,包括死罪在內(nèi)都可赦免,但又特別強調(diào)赦令不赦免貪官。就是說,殺人犯都可赦免,而唯獨貪官不能赦。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唐肅宗以天下未穩(wěn)頒布赦令:死罪可以減為流放,流放罪以下一律赦免,一樣的,貪官不在赦免之列。后來的皇帝的大赦令中,幾乎都是一樣的,就是都特別規(guī)定凡有貪贓枉法的官員,都不能得到赦免。宋朝不僅將官吏貪贓枉法定為不赦之罪,還將官員貪污行為定為與殺人犯一樣的罪名。
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反腐倡廉最狠也最猛的當屬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及長兄都是死于元朝官員的剝削,自己被逼從小就出家當了和尚。所以,在朱元璋參加起義隊伍后就發(fā)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一定要殺盡天下貪官。后來朱元璋還真的當了皇帝,他當了皇帝后也不食言,重典治吏,制定頒布了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嚴酷的《大明律》,并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官員。朱元璋規(guī)定官員只要貪污達六十兩銀子以上就一律格殺勿論。對于那些跟著他一起造反起家的功臣和高級領導干部,只要發(fā)現(xiàn)有貪贓枉法行為,也不講情面一律予以嚴懲。
在31年的皇帝生涯中,朱元璋一直沖在反腐倡廉的第一線上。據(jù)統(tǒng)計,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后,將近殺了八萬名貪官,這里面當然也很有多被冤枉的,但確實也有很多大老虎。但是,盡管這樣,明朝的腐敗還是治不住,在明朝滅亡的時候,李自成到了北京,從明朝官員家中搜出了上千萬兩銀子,比當時整個大明國庫還要多。
清朝打老虎反腐敗影響最大的,則是嘉慶皇帝拿下和珅。中國歷史上出過無數(shù)貪官污吏,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但若論級別和貪腐的嚴重,超過和珅的還真不多。乾隆時期,和珅倍受寵信,位極人臣,他集軍事、行政、民政和民族、外交、文化、教育大權于一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權大了,就不受制約,為所欲為,忘乎所以,不可一世。大家不知道來沒來過北京,北京的恭王府原來是和珅的府邸,里面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個福字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那個福字本來是康熙寫給孝莊太后的,卻被和珅膽大包天偷到自己家里去了。
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乾隆 ……(未完,全文共14822字,當前僅顯示3525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學習講稿:中國古代_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