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詩詞中有變化萬端、潤物無聲的精彩表達
二、詩詞中有以小見大、回味無窮的妙語哲思
三、詩詞中有魂牽夢縈、撩動鄉(xiāng)愁的經(jīng)典篇章
四、詩詞中有剛正不阿、志存高遠的精神風骨
五、詩詞中有碧血丹心、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
六、詩詞中有威武不屈、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
七、詩詞中有熱血青春、建功疆場的戰(zhàn)斗檄文
八、詩詞中有接續(xù)傳承、真情謳歌的軍旅情緣
……
部隊軍人講座稿: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首長和同志們:
此時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激動,也誠惶誠恐,在座這么多首長,我心里難免有些緊張。但既然站在這個講臺,我渴望給大家一分精彩。就像這首詩講的,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覺得,我連苔花都算不上,今天也學牡丹綻放一下,放肆一回,談一談詩詞方面一點粗淺認識,請大家給予指正。
前段時間,詩詞大會的播出,引發(fā)了全民詩詞熱,作為
軍人,也應(yīng)該了解一點詩詞。那些優(yōu)美的詩篇當中,有家國情懷,有人間百態(tài),有深刻哲理,有激情豪邁。如果人生是一條路,那么詩詞就是沿途的風景,魅力無處不在。讓我們在詩詞中領(lǐng)略文字之美,品讀家國精神,提升內(nèi)在修養(yǎng)。
一、詩詞中有變化萬端、潤物無聲的精彩表達
一首好詩,不經(jīng)意間,就傳承了上千年。比如唐朝詩人杜牧有一首《清明》,大家都很熟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兩百年以后的宋朝,蘇軾和佛印和尚一起喝酒,佛印就提到了這首詩,說我能改,改成五個字一句: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蘇軾說這有何難,我可以改成四言詩,四個字就夠了:清明時節(jié),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佛印不甘示弱,說那我改成三個字的:清明節(jié),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
……(新文秘網(wǎng)http://m.jey722.cn省略84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落,傲骨凌霜的品格讓人感動。作者是南宋的官員,元兵南下,他屢次給朝廷上書,主張抗敵,卻被拒之門外,他痛心疾首,寫了這首詩,以菊花自喻,表達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志向,這首詩就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二、詩詞中有以小見大、回味無窮的妙語哲思
好詩詞激勵人心、增添力量。當有人厭惡學習、不思進取的時候,我們讓顏真卿來勸勉他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當有人陷入困境、感到痛苦的時候,我們讓陸游來鼓舞他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有人刻板固執(zhí)、鉆牛角尖的時候,我們讓曹雪芹告訴他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當有人揮霍無度、鋪張浪費的時候,我們讓李商隱來勸說他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當有人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時候,我們讓朱熹來稱贊他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千古名詩,成為多少人的座右銘,激勵人們向上向善。
小詩也有大氣韻,透過一滴水我們能看到太陽的光輝。比如蘇軾的這首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前兩句是概括,寫出了廬山風景的千姿百態(tài),后兩句其實在說做人的道理,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事物的認識就會千差萬別。這時候的蘇軾正在人生的坎上,被人誣告,說他寫的詩文蔑視朝廷,歷史上叫做“烏臺詩案”,讓他差一點掉了腦袋。后來被貶到了黃州,當團練副使,我百度了一下,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安局副局長兼人武部副部長。現(xiàn)在正營提個副部長當然不錯了,但是蘇軾是做過宰相的,一貶再貶,連降了七八級,可以說從天上掉到了地下。聯(lián)想到我們當前調(diào)整改革,有的人提不了不開心,甚至還有想找想告的,作為一個戰(zhàn)士,從我的角度看,真是不應(yīng)該,起碼沒有降職的吧。但蘇軾把一切都看開了,這段時間他寫的東西,都很有哲理。比如下面這首詞《定_》: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大意是講,蘇軾和朋友出去春游,突然風雨大作,兩人澆的和落湯雞一樣,朋友垂頭喪氣,他卻毫不在乎?雌饋硎菍懢坝浭,仔細品味,句句蘊含著人生哲理。不去想失敗還是成功,不去想冷雨還是寒風,不去想平坦還是泥濘,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要相信一切盡在不言中。
宋代大學問家朱熹有一首詩也很有哲理,我們一起看一下,叫做《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在說做學問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思想封閉保守,不在人生的學習中積極探索,就會像一潭死水。朱熹到了晚年,還在寫自己的著作,病情惡化到腳不能走路,左眼完全失明,仍然筆耕不輟,這種治學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
下面這首詩是我們政治部的王家峰副主任推薦的,叫《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后原來是向前。傳說這是布袋和尚留下的偈語,非常形象的插秧動作闡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本來就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時候挫折并不是壞事,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只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隨波逐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人生的境界就會得到更深層次的提高。包括這次改革落編定崗工作,不可能人人提升,不可能人人滿意,但境界高了品自高,退后一步也許就是海闊天空、別有洞天。
三、詩詞中有魂牽夢縈、撩動鄉(xiāng)愁的經(jīng)典篇章
鄉(xiāng)愁是中國人的根,在外漂泊的游子沒有不思鄉(xiāng)的,詩人賀知章當了一輩子的官,任過禮部尚書、秘書監(jiān),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民政部長兼國家圖書館館長,還是太子的老師。告老還鄉(xiāng)的時候,已經(jīng)八十六歲了,五十多年沒有回家。一個老人,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其實沒有什么衣錦還鄉(xiāng)的感覺,更多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來看這兩首詩,記錄了他回鄉(xiāng)的情節(ji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她今年九十二歲了,還能自己做飯,我的大伯是中學老師,接她到縣城去享清福,過不了幾天,她就吵吵著要回來,她說啊,在家睡覺踏實。
我在想家意味著什么,能讓一個人茶飯不思、心馳神往?在另一個詩人的身上,我找到了答案。他就是王維,王維的身世是很苦的,九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十七歲的時候,孤身一人來到京城長安。重陽節(jié)這天,看到其他人團聚,能不想家嗎?看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邊少了一雙筷子,那邊就多了一 ……(未完,全文共8719字,當前僅顯示238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部隊軍人講座稿:詩詞中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