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財政/調研報告/管理/>>正文

財政所調研文章:“農補網”的管理應進一步加強

發(fā)表時間:2013/6/27 8:21:43

財政所調研文章:“農補網”的管理應進一步加強
“農補網”的管理應進一步加強

“農補網”從2007年開始至現(xiàn)在,經歷了近**年的建設,正日趨完善,基本將農民現(xiàn)有的補貼發(fā)放工作體現(xiàn)在系統(tǒng)之中,但就農補網的管理軟件基層財政管理平臺而言,總體只能說是基本成熟了,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民的‘一折通’存折總容易放丟失,找不到,而2009年來綜合直補、種糧直補等“央補”改為由省廳直接發(fā)放后,當?shù)匦庞蒙鐚⑥r戶丟失的存折掛失重開后,以后省廳直接上補貼時就無賬號可上。二是現(xiàn)‘農補網’上的農戶大多在派出所的戶口上已經分戶,于是許多農戶強烈要求在基層財政管理平臺系統(tǒng)上也要給予分戶,如果按農戶請求分戶會影響系統(tǒng)數(shù)據(jù)管理和補貼的歷史依據(jù),不分上級又沒有文件嚴格的說明,反而給農戶覺得辦事人員是在故意“卡”農民的感覺。
一、農戶“一折通”的管理是農補網工作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60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失,更主要的是如果農戶的“一折通”存折確實丟失了,如果硬不準其進行掛失處理,這是對農民利益的不負責任,更是對涉農補貼工作的褻瀆,也使我們的“農補網”基層財政管理平臺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那么要求信用社掛開后告訴農戶拿到財政所來登記,還是有許多不行的地方,事先隨你怎么說,許多丟失“一折通”的農民只要把原存折上的錢的通過掛失取到后,起碼至少有50%的人不到財政所來登記就直接將存折拿回家去了,至于這是什么原因?真的不知怎么說,如果說是這些農民的素質低,絕對會被很多人批評說財政工作人員是官僚作風,如果說這是我們沒給農民講明白,沒讓他聽懂,這真讓許多從事農補網工作的人員冤枉,舉個例子吧:如三岔村河坎組的李福云,于2009年8月15日到財政所要求抄原“一折通”存折號碼到信用社掛失時,財政農補網人員已經給他講了數(shù)遍:“過幾天一定要將新開的存折送到財政說來登記賬號”,確實說得很清楚,但此人一去就是三個月,后來財政工作人員直接找到了該戶家中,結果他居然說是因為忘了,當問及若這樣下去他以后將取不到錢時該怎么辦,他居然說:“這補貼的錢又不多,大不了得不到算了,何必這樣大驚小怪的呢”(當時該農戶可能是被問急了)。但對鄉(xiāng)鎮(zhèn)財政所來說還不且只是不得錢的問題,是關系到上級怎樣評價下級農補網工作是否到位的問題,確實,工作干了很多,但又因出一些小紕漏問題而使工作被否定,而這些個問題又不是因為財政業(yè)務人員能掌控解決的。怎么辦,找信用社嘛,信用社又說給掛失存折的農民講清了要求拿到財政來登記賬號的;找農民,農補網本來就是為農民服務的,這只能說我們沒服好這個務。要怎么才能完善好存折賬號的管理呢,最好的辦法是農民掛失存折時信用社新開的存折號可以就用原賬號,不變,這樣農戶不管到不到財政所登記,賬號都不會不存在。但這一辦法又與信用社的業(yè)務規(guī)定有抵觸;另一個辦法是信用社每周或每月都將本段時期的農戶掛失重開業(yè)務提供給本鄉(xiāng)財政所,以便核對,但這就讓信用社本來就忙的業(yè)務增加了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必須有上級相關的部門硬性下一個文件明確才行,否則信用社是肯定不干的,不過依據(jù)實際調研情況看,這一辦法還真可行。
二、“農補網”應是一個動態(tài)管理和靜態(tài)管理相結合的操作平臺
現(xiàn)在“農補網” 上的農戶基礎資料中的農戶,很多在派出所戶口簿上已被分戶,這部份同時要求在基層財政管理平臺系統(tǒng)上給予分戶。若給予分戶,我們現(xiàn)在的補貼是按照2004年繳農業(yè)稅的清冊為基礎兌付的,辦理分戶的量多了,將使現(xiàn)在農補網上的補貼姓名和2004年農業(yè)稅清冊上的姓名完全對上不號,影響了歷史依據(jù)。更為重要的事,若來者不拒均給予分了,將不利于維護一些老年人的利益。因為以前上繳農業(yè)稅時是一個大戶口,由當時的戶主上繳,現(xiàn)在過了五六年,以前上農業(yè)稅的原戶主許多都年紀大了,而下面有幾個兒子分戶,把應得的補貼都攤到各家,自己老了反而沒能享受國家補貼。當然,在農戶分戶時財政所都是要求必須征求原戶主意見,但這些都經常出現(xiàn)合規(guī)定不合理的事,其實干過農村工作的人都知道,兒子媳婦要求老人分戶分補貼吵鬧老人拗不過也只得答應簽字同意。這種把農村家庭糾紛拿到農補網上來解決,是我們不應縱容的,首先是不符合國家補貼政策的 ……(未完,全文共2675字,當前僅顯示170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財政所調研文章:“農補網”的管理應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