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文教論文/藥品/宣傳講話/思想匯報/解放思想/>>正文

淺析中醫(yī)“治未病”思想

發(fā)表時間:2013/5/21 16:26:59


淺析中醫(yī)“治未病”思想

1. 引言
“治未病”是中醫(yī)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中說道:“古人善為醫(yī)者,上醫(yī)醫(yī)未病之病,中醫(yī)醫(yī)欲病之病,下醫(yī)醫(y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由此可見“治未病”在中醫(yī)思想中的重要性。本文將從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入手,探討“治未病”思想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
2. “治未病”的起源
“治未病”一詞,最早出現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文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在古人看來,_與治病是類似的,因而他們經常將二者相提并論。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不能等到社會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569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善良寬厚,豁達樂觀,及時地排解一切不良情緒,那么人的機體抗病能力相應地會得到增強,能夠有效預防疾病的產生或是加重!鹅`樞經•本藏第四十七》:“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人之情志,當怒則怒,當悲則悲。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否則都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3.1.3. 對于飲食起居的調節(jié)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古人認為,人體的健康狀況與飲食起居有緊密的聯(lián)系。飲食是攝取營養(yǎng)、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宋代的陳直在《壽親養(yǎng)老新書》中寫道:“主身者神,養(yǎng)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飲食要注意節(jié)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八十一養(yǎng)性•養(yǎng)性序第一》中提出:“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 另外飲食要注意營養(yǎng)的多樣化,不可偏食,否則會導致某些營養(yǎng)缺乏,形成疾病。在作息起居方面,人的作息時間要有合理的安排,按季節(jié)調整作息時間:夏季應晚睡早起,秋季應早睡早起,冬季應早睡晚起。還要以應晝夜陰陽的消長特點,傍晚以后盡量減少形神勞作,避免風寒霜露,也可以幫助人體遠離疾病。
3.1.4. 通過適量的運動增強體質
中醫(yī)學歷來一直注重體育鍛煉的作用。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記載,華佗曾說:“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流通,關節(jié)疏利,氣機調暢,體質增強,從而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fā)生。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醫(yī)上已經有了“導引術”和“吐納術”通過鍛煉來預防疾病。漢代的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5種禽獸的動作創(chuàng)立了五禽戲,此后的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以及現代的武術、打球、跳舞等,都是鍛煉強身的有效手段。
3.2. 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的思想,就是力求在疾病的早期進行診斷和治療,防止疾病的發(fā)展和傳變。
3.2.1. 早期診治
疾病初期,病情一般較淺,比較容易治愈。《醫(yī)學源流論》云:“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史踩松儆胁贿m,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 如果能在疾病初期及時診治,往往能取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初期不以為意,一拖再拖,直至病入膏肓再尋求醫(yī)治,那就為時太晚了。我們中學都學過的《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3.2.2. 控制病情
疾病的發(fā)展,有時并不局限于最初病發(fā)時的部位,而是可能傳變至更多其他臟器,導致病情的進一步惡化。這就要求診治的過程中不僅要針對病變部位進行治療,還要能夠掌握病情發(fā)展傳變的規(guī)律,提前對可能受到疾病影響的部位進行預防保護,從而杜絕病情惡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方論•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提出: ……(未完,全文共3161字,當前僅顯示159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淺析中醫(yī)“治未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