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學習講稿:中古文士的思想世界(上)
陳引馳
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
課程前言
我今天想主要是有一個大綱,通過讓大家能比較明白的方式來跟大家講這樣一個題目,題目是叫“中古文人的思想世界”。因為年初的時候,說是不是可以講一講中古的思想,整個思想的潮流或格局,因為我本人主要還是做中國古典研究的,主要還是文學方面多一些,對于整個思想史或哲學史,當然,有一定的了解,或是在這一個時段當中,也有相當?shù)牧私,但那么復雜的時段,我要很完整地把握,我也不敢這么說。所以,我就限定一個角度,從文人或文士的角度來看,這樣比較有限一定的角度,我也比較熟悉。但大致的情況,大致的思想脈絡也可以從當中來看到,因為當時的文人跟今天不一樣,那時候的文人是非常稀少的,那個時候識字的人不多,真正能夠進行書寫,真正有文化能力的人有限。那一批人的視野是非常廣闊的,他對于各種各樣新鮮的思想、文化,他都非常敏感,所以,通過這個角度,或許也可以對那個時候的思想的狀況或潮流的變化,讓各位有一定的了解。
(一)何謂“中古”
首先講一下中古,何謂“中古”?因為很多的概念都是非常模糊的,有的是講上古、中古、近古,大家也聽到過中世紀、中世、近世、近代、現(xiàn)代、古代等,這里用“中古”,在學術界里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它基本是講漢魏之際這個時候,基本是東漢后期,魏晉這個時候開始,到南北朝,但一直到唐代,是這樣一個時段。一般歷史是這樣一個概念。文學里邊講“中古”,有時候短一點,唐代不包括在里邊,因為覺得唐代太了不起了,所以詩,是一個詩的唐朝,所以不包括唐在里邊。在歷史上講中古,一般包括唐代?撮_始的話,如果我們將中古的上邊的時段,從漢魏這個時候開始的話,這個時候
……(新文秘網(wǎng)http://m.jey722.cn省略112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族出身,或跟貴族、門第的力量是有相當關系的人。到了宋代,跟今天就比較像了,血緣關系重要,但血緣不是那么重要了,就通過讀書,考科舉,所以宋代的人都差不多,但各有各的風格王安石脾氣很犟,蘇軾比較瀟灑,很有個性,但基本的出身都一樣,他們都是考科舉的,學問都很好,有才情,能做官,會做詩、作文、作詞,所以宋代士大夫最通俗的概括是,這些人在政治上是官僚,學問上是學者,藝術的才能上是文人。這三者,官員、學者和文人三者合一,所以,宋代就比較統(tǒng)一了。但唐代最麻煩,你看上去不知道是什么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因為那個時候科舉變得越來越強,那時候,有些人是民間出來的,有些人的門第很高,全是家族很大出來的人,有些人是通過考科舉出來的。所以,唐代是變化的,文人也是一個變化的時代。為了和宋代以后的近世的科舉士大夫類型做一個區(qū)別,唐代進行了轉變。這里有很多,這里只能舉一個例子,從社會的狀態(tài)和文人的身份可以看到唐代是發(fā)展變化的時間點,具體哪一點,我們就不定的,有時候做歷史的人,史學家不會這樣,一般人是想最好定在哪一年,有一個準確的時間,這也不是一個準確的時間,基本上是到唐代,或是中唐,大致是中唐前后,這是中古時代。
這個時代,我剛才這樣講,大家也了解,它從其整個社會的結構、文人的身份等各方面而言,它有一定的統(tǒng)一性,所以,我這里講的中古文士主要是指這個時段當中,魏晉南北朝到唐代,隋唐,這個時代當中的一些人,這是第一個跟大家說的。
(二)中古時代的特點
這個時代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最大的一些特點,我當然不是歷史學家,我就是從一個對整個時代有一點感覺的人來講,跟今天的時代有一點相似,別人覺得這怎么會呢,當然我不是說現(xiàn)在就是那個時代,因為后代人看前代,經常會覺得我們這個時代跟以前好像,40年代的時候,曾經有很多學者認為,因為當時很亂,日本人來,幫忙把日本人打走了,再是國共內戰(zhàn)等,世界二次大戰(zhàn)結束以后,世界很亂,有人認為戰(zhàn)國時代重新來臨,所以當時有一個叫“戰(zhàn)國策派”,已經去世了很多年的復旦教授林同濟,是陸虎春老師的老師了,林先生被認為是當時“戰(zhàn)國策派”的重要人物,認為這是當時戰(zhàn)國時代的重演,我不認為現(xiàn)在就是中古時代的重演,或六朝時代的重演,但有一點像,因為第一帝國,秦漢帝國瓦解,它是怎么發(fā)生的?特別是西晉以后,東晉,五胡亂華,北方大亂,大亂以后,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外在的沖力,沖擊之下,整個帝國內部的矛盾被激化出來,所以內外交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一個統(tǒng)一的局面發(fā)生分裂,這從三國的時候就開始了,到了西晉之后,北方的亂是一體的,整個是瓦解的趨勢,它分裂,當然,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分裂不一定是好事,但當時也因為這個分裂,它有的多元的發(fā)展,不同區(qū)域文化的發(fā)展,如江南,我們待的這個地方,如果沒有三國,基本上是孫吳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外在的沖力加上內在的矛盾,它構成了一個分裂,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導致了多元的發(fā)展,這與19世紀一直到21世紀初的整個中國是有點相近的。我有的時候在想,真的是有點相近,因為是外在的沖擊而導致不同地域的、不同力量在不同空間中的發(fā)展。
這里面有什么不一樣呢?中國的問題,從空間上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話,從三國以后,從兩晉以后,南北朝以后,最大的一個問題,中國之前的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是東部和西部的問題,是東西的不同,以前都是講東西是不一樣的,東部和西部的問題,但經過兩晉以后,它的問題反轉過來,很重要的是變成了南北的問題,南北朝是這樣,唐代也是這樣,后來唐代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以后也是促進南方整個唐帝國更多地要依靠南方資源,所以,南方的重要性更進一步發(fā)展,進一步提升,所以,它始終存在,當然,到宋代以后,南宋,特別到北宋,北宋和遼金,中國的歷史之前的很多問題都是討論東西問題,到這個時候變成了南北的問題,這是很有意思的。這再反轉回去,又變成東西問題是近代以后,近代以后,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現(xiàn)在講沿海和內地的問題,這個原因是從海上的西方文化,另外一種力量進來的,所以,我們看歷史情況,如果允許浮想聯(lián)翩或放縱一下,比較隨意想象的話,是有其內在相似之處的。
然后要講到文化的關系,從原來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到了一個多元的狀態(tài),我待會兒要講到的,當時文人頭腦當中所包含的思想的世界,基本上是從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變成一個多元的狀態(tài),基本是這樣一個情況。近代以來,19世紀以來,整個中國或中國的知識人、士人也是這么一個格局,當然,外在的動力是不一樣的,近代是西方沖擊,到現(xiàn)在,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樣?在國家的宣誓當中是明確的,這不用爭論,在政治上,我沒有其他任何的說法。但在一般的大眾中,特別是知識人的世界當中,他的頭腦當中還是處于一個多元的狀態(tài),這個多元的狀態(tài)應如何來化合?怎么來找一個出路,而且這個出路是被比較多的人或大部分的人所認可的,現(xiàn)在對我們今天還是一個課題。如果我們回到六朝的時代,回到唐代,其實整個時代都處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他們有很多不同的思想,對他們構成沖擊,形成多元,他們要尋找一個出路。所以,具有這樣一種意義。
下面從文士的角度來講當時思想的世界,這是比較時髦的說法。我有不同的講法,因為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段,它本身也能呈現(xiàn)出一個歷史發(fā)展的起伏變化,所以,大概是按照一個時代的線索來跟大家簡單地報告一下大致情況。
一、從經學到玄學
首先,基本上可以講是這樣的,第一個如果要講,從傳統(tǒng)比較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的思想狀態(tài),儒家的經學的思想到魏晉玄學的發(fā)展,這是變化的第一個顯著特點,這是走向多元、復雜、分離的第一步。還要往前推一點,我們如果從整個漢代,秦漢,秦非常短,漢代是漢承秦制,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可以將秦漢看成一個相連相續(xù)的大帝國。在這個情況下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漢代初期的思想狀態(tài),先秦的時候,戰(zhàn)國的時候是百家爭鳴,有很多,當然,沒有一百家,這是約束,但很多思想紛紛提出他們的看法,互相之間也有爭辯。這個爭辯到了漢代以后,從最大的鳥瞰,從最大的 ……(未完,全文共13311字,當前僅顯示316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學習講稿:中古文士的思想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