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農業(yè)/農業(yè)講話/科技/工作體會/學習體會/>>正文

搞好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體會

發(fā)表時間:2012/7/18 22:31:49


搞好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體會

我在黔西縣搞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近廿年。通過實踐,對如何搞好農業(yè)技術推廣,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
農業(yè)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有很強的地域性。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其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措施不一樣。即使在同一生態(tài)地區(qū)內,由于不同的小氣候、土質和生產條件,所選擇的品種和所采取的措施也有差異。因此,推廣任何一項增產措施,都必須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fā),才能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反之,推廣運用不當,就會給生產帶來不良影響,甚至造成嚴重的損失。比如,在耕制改革上,是放干水田種小春還是蓄水泡冬?要根據具體情況運用。我縣城關東門田壩土質肥沃,水源便利,勞力充足,采取放干水田種小春,實行水旱輪作,充分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復種指數,確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而素樸公社大坪大隊地處山區(qū),水源缺乏,群眾就采取梯田方式攔流蓄水,形成泡冬田的耕作制度。我們只有對泡冬田形成的自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63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我縣冬春連旱100多天,甘棠公社老街一隊的干部社員就采取等雨種稻的保產辦法,適當推遲季節(jié),搶種了大部分稻田。終因早情嚴重,到夏至前幾天仍有14畝干田缺水,再等雨栽秧必然會貽誤農時,影響當年收成,他們便采取“水路不通走旱路”的辦法,將14畝干田改種成熟期較早的雜交苞谷黔單四號,到秋收時苞谷平均單產630斤,比78年種水稻單產257斤增加373斤,總產增加1.4倍,在大旱之年奪得了豐收。水稻的水漿管理也是如此,要因時因地制宜。排灌條件好的稻田,“曬田控縈”、“淺水勤灌”、“干濕成熟”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水源缺乏的二烤田和水尾田以及望天田,把水排干,就往往找不到水源補充.這種情況,群眾便采取“蓄水防旱”、“蓄水養(yǎng)稻”辦法,來確保水稻增產?傊,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才能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避免自然界的懲豁,并在同自然的斗爭中,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搞好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

二、要從當地的物質條件出發(fā)
農業(yè)生產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和勞動條件。在一定的范圍內,物質條件決定著一定的產量水平。而且,由于物質條件不一樣,形成的耕作制度、選擇的品種、采取的栽培措施也不相同。以推廣密植苞谷為例:1970年桂臀公社紅巖生產隊的苞谷高產地,采取行距2.5尺,窩距1.2尺,雙株留苗,每畝種植4000株的栽培方式畝產達1047斤。依據這一事實,有的生產隊大面積苞谷生產也采用每畝400。株的密度,由于肥料不足,管理跟不上,苞谷成片發(fā)黃,植株細弱,早衰減產。同樣是大白苞谷,種同樣密度,為什么高產地能闖過千斤關,而大面積卻減產?這說明密植增產是有條件的。小面積高產地需工需肥容易得到滿足,也容易奪高產。將這種高肥水、高密度條件下取得的高產經驗,用于指導一般條件下的大面積生產,往往由于物質條件不能滿足或勞力照顧不過來,不僅達不到增產的目的,相反地還可能造成減產!叭碑a量高,在部份肥力較高的稻田或生產條件較好的地方推廣“三粳”,確是一項有效的增產途徑。但是,在施肥水平較低,勞力較緊張的生產隊,滿足了梗稻的用工和需肥后,就會減少其他稻田的用工和施肥數量,結果不利于提高總產量。如鳳凰公社申家壩十隊,一九六六年全隊有稻田150畝,底肥36萬斤,平均每畝可施底肥2400斤,當年推廣粳稻40畝,要求每畝施底肥4000斤,滿足了40畝梗稻用肥后,大面積的平均每畝僅有底肥1800斤.雖然40畝粳稻高產了,卻造成110畝稻田因少施底肥減了產。近幾年來,我們在幸福公社推廣雜稻及中矮桿水稻良種,幸福一隊與幸福五隊田土毗鄰,一隊人多田土少,有足夠的勞動力進行精耕細作,群眾對高產品種要求迫切。一九七九年全隊種植雜稻及中矮桿良種143畝,占稻田面積的89形,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我們以一隊的增產經驗要求五隊擴大雜稻及中矮桿良種面積,五隊社員思想不通,經過幾番動員才種了49畝(占稻田面積的2T拓),因為勞力不足,顧此失彼,結果有11畝稻田推遲到夏至后才栽完。擴大了良種面積,卻誤了農時,導致部分遲栽稻田減了產。因此,我們推廣任何先進技術和經驗都要考慮當地的現實條件量力而行,推廣一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同農民的經濟利益結合起來
農業(yè)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結合,它是既受自然規(guī)律又受經濟規(guī)律的支配。
人們從事種植業(yè),就是 ……(未完,全文共5082字,當前僅顯示1785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搞好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