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哲學依據與破解路徑
0 引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和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增加農民收入、繁榮
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不僅應該表現為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是文化水平的提高。
1 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哲學依據
文化的本質即人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歷史過程中,賦予物質和精神產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動。文化作為上層建筑,既是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標志,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要動力。因此,加強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懂得當代先進技術和掌握現代經營理念的新型農民的必由之路。
1.1 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經濟發(fā)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
的重要保障 馬克思主義明確指出文化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59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極參與,讓農民群眾在參與文化建設中提高自身素質,從而實現農村鄉(xiāng)風文明。
1.3 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培育新型農民的必由之路 高素質
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沒有現代化的新型農民,就沒有現代化的新農村。為此黨的“十一五”規(guī)劃的《建議》提出“培養(yǎng)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的要求,突出強調了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因此,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一是可以培育新型農民,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二是可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可以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yǎng)、崇尚科學,進而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2.1 創(chuàng)新農村文化建設的_和機制,加強基層文化建設 鄉(xiāng)
鎮(zhèn)、村文化站,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是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橋梁和紐帶。因此,加強鄉(xiāng)鎮(zhèn)、村文化站建設,不斷創(chuàng)新農村文化_和機制,便顯得尤為主要。為此:一是創(chuàng)新基層文化建設_,真正做到文化事業(yè)單位競爭上崗、全員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實增強事業(yè)的內部活力。二是要完善領導機制,凸顯基層黨委、政府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改進工作方式,強化服務意識,從組織和制度上保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增加實效。三是規(guī)范農村文化市場機制,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確保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fā)展。
2.2 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公共服
務體系 農村文化設施是農村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是農村普及科要陣地。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從現階段來講,一是加大多方投入,特別是加大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農村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建設,為廣大農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平臺。二是要整合一切用于農村、服務農民的各項文化資源,統(tǒng)籌規(guī)劃,綜合利用。如黨員電教、村級活動室建設等。三是要繼續(xù)開展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和文化扶貧活動,積極探索“三下鄉(xiāng)”活動的長效機制,實施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2131”、農民圖書、農民健身、民間藝術發(fā)掘利用這六大工程,從更多層面地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
2.3 加強教育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水平 馬克思
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要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的狀況,塑造農村新風貌,必須注重提高農民素質。建設新農村,必須切實抓好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一要加強農村普法培訓。通過宣講黨和國家制定的有關農村、農業(yè)的政策法規(guī),提高廣大農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識。二要根據農業(yè)生產技術的不同要求和市場需求,拓寬農村培訓領域,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三要著力推進農村職業(yè)教育和農函大現代遠程教育工 ……(未完,全文共3311字,當前僅顯示167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哲學依據與破解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