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教育/讀后感/>>正文

讀《愛的教育》有感——愛,喚起孩子的真誠

發(fā)表時間:2009/6/5 11:39:17


  這學期我拜讀了亞米契斯撰寫的《愛的教育》,全書共一百篇文章,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個學年中所記的日記,其父母為他寫的勸誡啟發(fā)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發(fā)人深省的小故事。“愛”貫穿在每一個章節(jié)中,既有國家、民族、社會的大我之愛,也有父母、師長、朋友的小我之愛,處處動人心弦,感人肺腑,寄托了作者對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這書一般被認為是有名的兒童讀物,但我以為不但兒童應讀,實可作為普通的讀物。特別地應介紹給與兒童有直接關系的父母教師們,叫大家流些慚愧或感激之淚。
  對這本書的感觸來自前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504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的教育”課,教材不妨就用那本著名的《愛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著)。這是一部偉大的日記體小說,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被普遍用作兒童的啟蒙讀物。書中所描寫的愛國情、師生情、母子情、朋友情……無疑會使少年讀者深深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友愛和同情心。而書里的小學生從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所接受的那些細致入微的教育,也無疑可作為今日教育青少年的借鑒,以培養(yǎng)其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上世紀20年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夏尊先生流著淚讀完并譯出這部小說。
  夏先生不愧是教育家,在《譯者序言》里,他一下子抓住了當時教育的弊端。他把辦學校形象地比喻為挖池塘,說我國辦學校以來,老在制度上、方法上變來變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說方的好,有人說圓的好,不斷地改來改去,而池塘要成為池塘必須有水,反而沒有人注意。他認為辦好學校關鍵在必須有感情,必須有愛;而當時的學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愛,因此都成了沒有水的池塘,任憑是方的還是圓的,總免不了空虛之感。由《愛的教育》我又想起了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自1927年起,在長達四十六七年的時間里,豐先生創(chuàng)作了6集450幅圖畫(即使在“_”那個視“愛”如洪水猛獸的荒誕年代,也冒著生命危險,堅持作畫,始終不渝),并配上文字。豐先生以佛教徒般的虔誠,提倡慈悲為懷,呼吁世人對生靈存留一些同情,“知護心者知護生”(著名學者馬一浮評《護生畫集》語),并以此為契機,養(yǎng)成自己善良、博大、容忍和慈愛的心靈。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開給中小學生的所謂必讀書目中,卻不見《愛的教育》和《護生畫集》,實在發(fā)人深思。
  不要責怪孩子怎么變得那么冷酷,應捫心自問,可曾教過他們要有一顆善良、慈悲、同情的博愛之心?可曾教過他們學會“愛的奉獻”?可曾教過他們怎樣做人?在一片缺乏“愛的教育”,不知仁愛為何物的“愛”的荒漠上,指望它開出“愛”的花朵來,豈不是癡人說夢?要開也是那些含著毒性的“惡之花”。
  愛作為人類特有的情感,在人的心理上能產生一種巨大的內動力。新型師生關系更進一步要求教師真誠地熱愛學生,并通過對學生尊重和負責任來體現這種愛,這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愛的教育應當是整個德育的主旋律!币虼耍诮逃顒又,愛應是最重要的理性行為。
  愛是內涵極為豐富的情感,它的傳遞往往是在日,嵤轮型瓿傻,父母與子女的情感建立往往就是這樣。教師作為師生關系的主導者,需要“有意”地發(fā)現、尋找、創(chuàng)設“有情”情境,運用超乎于父母兄弟的愛、富有更多理性的愛,去感染和培養(yǎng)學生的心靈,發(fā)展他們的道德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愛的教育行為和所有教育行為 ……(未完,全文共2226字,當前僅顯示1_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讀《愛的教育》有感——愛,喚起孩子的真誠》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