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其他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專題/改革/改革開放/七一黨建專題/畢業(yè)論文/文教論文/>>正文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論文征文

發(fā)表時間:2008/8/6 12:41:25


  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回顧過去三十年的歷史時,有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盡管什么是社會主義,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給一個權威而準確的說法,“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提法,還是我們的理論性報刊雜志使用率最高的詞。
  其實關于“老社會主義”,在中國改革、蘇東遽變以后在世界范圍內就基本已經死亡了,仍然還堅守的就只剩下了三兩個無足輕重的小國家了。當然,在俄羅斯和中國國內還有一部分人留戀著。如今的政府也寬容多了,在俄羅斯他們可以穿上老式服裝,上街_,表達懷舊的政治理念;在中國,比如據說是仍然堅持原有的社會主義生產生活方式的河南臨穎縣南街村,政府不但允許存在,而且還大加鼓勵和支持,使之成為了河南旅游一景。我更建議各地方政府劃出一些地方(首先要爭得當地居民同意,最好是志同道合者,政府別用財政的錢去支持),讓有此情結的人,特別是那些專家學者去搞實驗。以色列有“吉布提”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63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還設定了一個前提——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
  于是這里就有了一個問題:先富,要富裕到什么程度時才開始“帶動”后富,也就是說這個富!岸取眲澐衷谑裁吹胤。比如我是先富起來的人,我應該在我富裕到什么程度再來幫助別人呢?是當我擁有一百萬時,還是擁有一千萬?,抑或是一個億?;再有,用什么方法帶動“后富”?是散財施舍?是共產平均?還是讓后者為前者打工?最后,這個“共同富!钡摹肮餐保谴蠹叶家粯拥母辉,還是有差別的富裕?若是有差別,這個差別應該控制在多大的范圍?這些問題,我想沒有一個人能夠確切回答得出來。這到不是低估了國人的智慧,而是國人在較真這些問題時低估了_的智慧。
  在我們過去的思維中,公有制是與共同富裕緊密相聯系的。那時認為,只有生產資料為全體人所公有,人剝削人才能成為不可能,社會就實現了共同富裕。但三十年實踐的結果是,生產資料公有了,卻獲得了共同貧窮,并且日甚一日。沒有辦法,才來改革。不管說一千道一萬,改革其實只有一個字的精髓,就是恢復、引進“私”(經濟學意義上的)字。大凡與個人利益即與“私”相聯系的事,就立刻具有了動力,成功與效率也就有了,社會財富就像地下的泉水一樣,噴涌而出,轉瞬之間中國人就富裕起來了。但不是共同富裕,而是產生了貧富分化。那些心系公有制的人就開始懷疑改革,幻想著回到他們從前的那個社會主義去。其實問題不在于以“私”為核心的改革,而在于我們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私,什么是公,以及私與公的關系。
  我曾經說過,私是自從人類有了所謂的“財產”(或許就是一把石斧、一根木棍或矛之類的東西)以后就與之俱來的東西,如今社會科學普遍公認的所謂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和母系制,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存在過,完全是后人的臆造。公有制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社會中的主要所有制形態(tài)。公有就是大私有,是在古代中國被稱之為“公”和“公”的身份的那個人的個人所有。那時也有“共有”財產,但那只是存在于家族、家庭、親友之間的、臨時的、少量的、補充、過渡性的東西。比如家族祠堂和祠堂用地,兄弟繼承下來的、親友共同獲得的尚未分割的財產等。這是籠統(tǒng)的共有——姑且稱之為籠統(tǒng)的共有制吧;股份共有制產生自商品生產,到資本主義社會才成為主體經濟形態(tài),這就是以股份公司為代表的所有制形式。
  老社會主義的公有是籠統(tǒng)的共有,即那種無法清楚地界定個人在共有中的份額的共有。因為無法確定個人的財產分額,當然個人也就不能_行使個人所有權(支配、使用和收益);如果這時又缺乏實施共有的必要制度和程序(這太重要了。,那么共有對個人來講就是空的。所以這種共有是過渡形態(tài),臨時狀態(tài),最終要走向“公有”,即被某些個人攫為私有,或走向“無人所有”,即它不屬于任何人,任何人也不關心它的那種狀態(tài)。所以希望通過公有,達到社會共同富裕的目的,只能是南轅北轍。歷史已經充分地證明了
  這一點。誰要是不相信或不服氣,還盡可以去實驗,但千萬別把整個國家拖進去。
  私有從經濟方面講,解決的是社會發(fā)展動力和效率問題,從政治方面講是人的解放、_發(fā)展問題——誰能相信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會成為社會上_的人?那么共同富裕要誰來解決呢?政府。政府存在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包括政治的和經濟的。在私有條件下凡是產生了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并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dong ……(未完,全文共3549字,當前僅顯示179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論文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