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這必將成為國人難以遺忘的一天。當天下午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7.8級地震,全國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截止目前,僅四川地區(qū)就已造成近萬人死亡。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國內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這一天,成千上萬人再也看不到當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陽;這一天,全國人民感受到的不僅是物理上的震動,更是心靈上巨大的悲愴。
然而,災難面前不容許我們陷入無盡的哀傷,F在最為緊要的是,發(fā)動一切力量搜救受災民眾,不惜一切代價與死亡搶時間。在這場災難面前,生命高于一切,沒有什么比搶救民眾生命安全更為重要。當前所有救災工作的核心,必須圍繞這一目標展開。要知道,此時不知有多少人,正被壓在鋼筋水泥、木頭磚瓦下,不知有多少家庭正在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特別是,由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54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一方面以“地震預報是世界性的難題”作為沒能提前作出預報的理由,另一方面又輕率地表示該地“有底氣,經得住考驗”,甚至過于急切地告訴尚可能發(fā)生余震的震區(qū)(包括震中附近地區(qū))民眾,呆在房屋內“仍然安全”,“市民可在屋內休息”,等等。問題是,既然對提前預報沒有把握,又何來如此明確的預期和信心?殊不知,民眾的信心很大程度來源于政府高度負責的理性態(tài)度。只有讓民眾了解真相——而不是只告訴民眾“好消息,政府與民眾才能夠站到一起,坦然面對不可預測的天災,攜手共度危難。事實上,從抗擊非典等重大
疫情中,上述理念和原則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驗證。
歷史的經驗還告訴我們,要戰(zhàn)勝這場特大地震災害,除了要有必勝的信心和勇氣,還需要周全細致的救災方案,強有力的統一部署,并應及時作出自我檢討。翻查20世紀中國發(fā)生的幾次地震災害,就可看到不少值得反思和借鑒的地方。
首先是要充分預見救災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種不利因素,及時安排預防和應對措施。
一旦發(fā)生地震災害,震區(qū)馬上會面臨的就是停水、停電、通訊和道路中斷等局面。這是幾乎所有大地震的共同特點。如果不及時應對,必然給救援工作增加很大的困難。震區(qū)的氣候和天氣因素,往往也會影響救災工作,甚至可能導致更多人員傷亡。比如1920年12月16日甘肅大地震,死亡人數多達20余萬人,而許多人就是因嚴冬氣候凍餒而死。(順便提一下,這場巨大災難遲遲才為外界所知,直到次年3月一位外籍人員前往考察并進行報道,某的官員和其他省份的人們才了解那里發(fā)生的悲。⿹鞖忸A報,未來三天四川大部多陰雨天氣,這更為救援工作增加了極大難度,也就有必要“未雨綢繆”。
還有就是要防止災后發(fā)生疫情。大災之后必有大疫,這是以往重大自然災害的普遍特征。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腸炎、痢疾迅速在震區(qū)蔓延,發(fā)病率比往年高出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幸當時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此高度警惕,避開了瘟疫的魔影。疫情和震情一樣具有強大殺傷力,必須及早安排防范措施。
其次,既要
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抗震救災,也要樂于接受世界各國和組織的支援救助。
毫無疑問,在災難面前,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更多的資源,就意味著更大的勝算,更多人的生命和安全也就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這一點,現在應當不成問題。但要知道,1949年以后發(fā)生的兩次大地震,官方的抗震救災思路卻并非如此。1966年3月份,河北邢臺地區(qū)連續(xù)發(fā)生6.5級以上地震,造成人口死亡8千多人。囿于國際國內環(huán)境,當時提出的救災方針是“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發(fā)展生產,重建家園”。而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面對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八方來援”,官方的態(tài)度卻是“我們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不著別人插手,用不著別人支援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大遺憾和教訓。相信在全球化的今天,這樣的局面肯定不會發(fā)生。畢竟,在自然災難面前,不僅我們 ……(未完,全文共3018字,當前僅顯示152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面對地震生命高于一切.救災抗災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