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家河》 感悟大學問
告別校園之后,讀書大多是為了填補時光的空虛,每每掩卷之后的領悟,也都會被碌碌的奔忙所沖淡!而陜西人民出版社《梁家河》,我卻常常翻閱,一讀再讀,每次我都真切地體會到了在我的身邊,有一群平凡的鄉(xiāng)鄰見證了領袖過往曾經的追夢和奮斗。
2015年2月13日,時值臘月25日,習總書記再回插隊
農村,一句“春節(jié)前夕抽開空空,叫著咱小名詢問光景”的信天游開始傳唱在了黃土高坡,與鄉(xiāng)
……(新文秘網http://m.jey722.cn省略31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生了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賦予了他基層工作的出彩舞臺;在這里他克服困難,強健體魄,
入黨提干,成長為帶領百姓戰(zhàn)天地、奔前程的支部書記,成為了清華大學的優(yōu)秀學子;這里有他的根,他的魂,他永遠的初心,無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
演講,他都深情的把這里回望,把這里作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的發(fā)端一起暢想。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發(fā)出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習總書記是1969年1月13日離開北京來延安,當時的北京火車站每天有三趟知青專列開往全國各地,發(fā)車時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唯有親歷者才知道當年的感觸,比他稍早插隊山西的學生郭路生(筆名食指)有一首詩“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描寫了當時的場面: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我的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只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的手中。
終于抓住了什么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和習近平,先后告別了北京,一個去了山西的杏花村,一個回到了延安的梁家河,經過廣闊天地的風吹日曬,又被時代召回到了當初哭天喊地中似乎永遠告別的“最后的北京”,境界不同,人生迥異!作為優(yōu)秀學生的郭路生后來命運坎坷多舛,成了那個年代新詩潮的鼻祖,大量詩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間輾轉傳播,雖獲文學獎,卻不幸精神抑郁多次進入療養(yǎng)院接受治療;作為被抄家落難子弟的習近平緊緊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扎根貧瘠厚重的土地,為人民的希望不懈努力,后來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路人,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氣勢凝聚黨心民心,開創(chuàng)了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發(fā)起了脫貧攻堅、綠水青山的世 ……(未完,全文共1395字,當前僅顯示88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讀《梁家河》 感悟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