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實事求是”要求黨員干部會學習、善于學習
二、實事求是的核心在于“實踐”
三、把握大的方向,積極調(diào)整應對
四、廣納善言,充實提高
五、調(diào)查研究,落實作風
……
干部學習講稿:作風建設(shè)永遠在路上——實事求是
大家好,我們接著講關(guān)于作風建設(shè)的問題,那這一講講的是“實事求是”這個命題。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上,實事求是是極端重要的理論武器,極端重要的作風路線,為何這樣說?實事求是這個話說了大家都懂,但為什么單單只有共產(chǎn)黨這樣,絕非如此,任何一個政黨要是能夠做到實事求是,它肯定能夠永遠地執(zhí)政下去,因為不是任何一個民族,不是任何一個文明,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真正參透實事求是的意味。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文明都是在z-教思想的引領(lǐng)之下形成的,那z-教思想來自于實踐,但它的追求未必真的符合現(xiàn)實生活,所以,要在人的生活領(lǐng)域的所有方面、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做到實事求是,這實在是不太容易,其實對于個人而言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認同的原則,可自己人推的理想和原則未必也符合情況,不然的話人生怎么會經(jīng)常遭遇挫折呢。對于一個人是這樣,對于一個黨更是如此了,我們講實事求是,必須得先領(lǐng)會實事求是的含義,它有哪幾個層次。
一、“實事求是”要求黨員干部會學習、善于學習
首先,實事求是要求黨員干部會學習、善于學習,那為什么要從學習的角度談實事求是?因為實事求是首要體現(xiàn)的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其次,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實踐態(tài)度,當然,這是我們做到實事求是的步驟,從另外一個層次上來說,實踐是根本性的,我們是為了能夠有實事求是的實踐,才有了實事求是的學習,但對于一個人能否做到實事求是來說的話,先得實事求是的學習,才有實事求是
……(新文秘網(wǎng)http://m.jey722.cn省略979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別人的想法也未必是對的,我們走一個中庸之道的態(tài)度,有時候中庸之道并不是和稀泥,很多人對中庸的理解不對,中庸其實是讓我們跳出來觀察問題,這也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所以實事求是是中國古代人的一個智慧。
古代人還提出了一個原則是在閱讀過去人的文獻的時候,要站在過去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站到今天的角度思考問題,更不能想當然,這樣的話才能理解這些文獻的含義,這是要在學習當中做到實事求是。孟子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薄坝稚姓摴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這話講得非常地精彩,你要談到一個古人的思想,你可以讀他的詩和書,但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不知道他這個人活在怎樣的世上,你真能讀得進去嗎?就像我們今天讀馬克思的著作,我們不知道馬克思當時那個時代的時代環(huán)境,我們能夠明白他要講什么嗎?所以他說,一定要知道古人所處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才能跟古人交朋友,這個話真的講得非常生動。似乎很好理解,但其實無論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還是世界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歷史上,出現(xiàn)了太多的教條主義,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如何跟經(jīng)典作家交朋友,不知道他們那個時代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所以我們對他們理論的理解都出現(xiàn)了偏差。在學習當中不懂得實事求是,在待人接物的過程當中自然就會產(chǎn)生偏執(zhí),其實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我們在黨校學習,很多領(lǐng)導干部自己的心中都有很多想法,這些想法許多也是從書上讀到的,但如果他們不能夠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去運用這些想法,就會形成偏執(zhí),就會抱怨自己的實踐環(huán)境,但其實不是環(huán)境錯了,是他沒有理解環(huán)境,這是中國人也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下面我們回到班固的《漢書》里的這段記載,它記載的是河間獻王德(劉德),它是這樣講述這個過程的,河間獻王德,劉德這個人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這個人從民間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善書(原本書),不是后面人抄錄的書,當時也沒有印刷術(shù),也沒有今天的版權(quán),書都是抄寫的,抄寫就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錯誤,他從民間得到了很多書的原本,所以這個人非常地重真。他就把這些原本當中的真本都保存下來了,他為了能得到真本,他加金帛賜以招之,誰能給我這些原本,我就給他金錢,就賜他玉帛,非常地大方,所以四方道術(shù)之至人(做學問的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獻王者。祖宗上留下來的舊書都獻給流了了,所以他得到的書非常多。與漢朝等,與朝廷的藏書都可以等量齊觀,而且他還特別批評的一個人淮南王劉安,劉安這個人也很了不起,他的能下有許許多多的學士為他專門撰寫了一部書是《淮南子》(亦稱《鴻烈》),這部巨著是由我們研究漢代思想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但班固卻認為劉安這個人也很好書,但他招的人率多浮辯,大多的人給他的不是真本,而是浮于淺層次的表象的,喜歡討論一些理論問題,當然班固認為光在淺層次上討論理論問題,顯然是實事求是,這個批評對我們來說也非常地有教義,大家經(jīng)常也會爭論一些理論問題,但爭論的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你看的這些文獻有沒有考證和考據(jù)過,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劉安的做法也有其意義,但從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上來說,劉安確實不如劉德,班固就講劉德所得的書都是先秦舊書,那是很不容易的。中國古代的書籍非常難以保存,孔子說在他的那個時代能看到夏朝的書非常難得,書籍很難保存,經(jīng)常有戰(zhàn)亂和大火,但劉德得到的書,這些書許許多多的都是先秦的孤本。
所以,班固就認為劉德這個人的做法叫“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后面還提到了劉德這個人非常重視學術(shù),經(jīng)常與一些儒生在一塊討論問題,其實是基于他做學問的態(tài)度非常扎實。共產(chǎn)黨人是講究學習的,學風是作風的前提。如果你沒有好的學風,我們很難談得上有好的作風。劉德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的學風過硬,所以他在作風上也能得到大家的喜愛。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清代的乾嘉學派,晚清的乾嘉學派是將“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的古訓發(fā)展到極致的,在他們的思想當中,什么叫實事?實事即是問題所要解釋的對象,我特別要強調(diào)兩個字“解釋”,“解釋”二字是中國傳統(tǒng)的實事求是,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實事求是之間的一個差別,馬克思曾說過,過去的哲學都是在解釋世界,但哲學的任務(wù)是要改造世界。中國古代人的實事求是主要是解釋對象,而共產(chǎn)黨人的實事求是是要解決問題,但沒有在解釋對象上秉承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那就不相信在解決問題上也能實事求是。乾嘉學派的思想里認為實事是解釋問題的對象,求是問題的解釋方法,是是問題的解釋目標,這概括得非常精妙。乾嘉學派具體的學術(shù)思想在這里就不作闡釋了,我們所要談的是他們的思想態(tài)度對我們今天來說是怎樣的一種教義。
這個我們從乾嘉學派的大師戴震當年的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戴震難師》,以前叫《戴震問師》,通過他的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領(lǐng)會一下。這一段話講的是《戴震難師》的故事,戴震10歲那年才能說話,這有夸張之言,它說:“蓋蘊蓄者久矣。”這個人一直都很聰明,智慧藏在肚子里面太久了,把他身體的某些機能給壓制住了,所以導致他10歲才能說話,他說話之后,“就傅讀書”,就跟著師傅讀書,“過目成誦”看完之后就能朗誦,“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他一天能說那么多的話,或能朗誦那么多的東西,有一次老師在教 ……(未完,全文共15286字,當前僅顯示274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學習講稿:作風建設(shè)永遠在路上——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