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正文

從文人在水中生命的終結(jié)中看中國文人的特征

發(fā)表時間:2013/1/27 16:24:28

水——中國文人的歸宿?
——從文人在水中生命的終結(jié)中看中國文人的特征


一、 由水所想起的……

這個看似奇怪的問題,確是我腦中長期以往一直思索的問題。記得最早是在讀舒乙先生回憶其父老舍先生的散文時,猛然被老舍先生的經(jīng)歷震撼了。在當(dāng)時,我的腦中閃現(xiàn)了許多人,屈原、王國維、盧照鄰,再加上老舍先生,一個個悲劇性的中國文人形象印入了我的腦中。他們的命運(yùn)是如此相似,生命的終結(jié)都在水中。之后,靜靜地思索再將我引入了問題的更深層次。由此我想起了“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想起了“入水?dāng)堅隆钡睦畎住偌由蠗罾蠋熣n上關(guān)于生命本體論的思索,我漸漸有了自己對于中國文人的感悟與心得。在這里,愿與大家分享。

二、 水與中國文人之死

中國文人之死,有許多與水有著分不開的關(guān)系,或沉于碧濤之中,或逝于孤舟之上。但水,始終默默地注視著他們生命的最后時刻,承載著他們生命的力量……
由此,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的名單:屈原、王勃、盧照鄰、李白、杜甫、王國維、老舍……然而仔細(xì)思考,他們?yōu)楹味歼x擇了水?或者是水為何選擇了他們?這必定與中國文人身上某種特殊的精神氣質(zhì)有關(guān)。于是我就將其分類,并逐一思
……(新文秘網(wǎng)http://m.jey722.cn省略78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他對大清總是投入過精力與理想的,這一點(diǎn)在王國維同被末帝召為南書房行走時的欣喜之情就可看出,這一點(diǎn)是人之常情,也無需掩飾。但更勝層次的是文化上的因素。陳寅恪先生說過:“凡一種文化沒落的時候,被這種文化所化越深的人就越是痛苦!闭缒厦鞯奈娜,他們對于那個腐朽的大明王朝或許無甚好感,但他們悲痛的是面對滿清的鐵騎,漢民族文化的沒落。王靜安亦是如此。王國維喜愛國學(xué),卻也愛西學(xué)。他曾用叔本華的哲學(xué)觀點(diǎn)解釋《紅樓夢》,十分獨(dú)特與精彩。但面對自己國家文化的沒落,西學(xué)的興盛,他又愛又恨,矛盾重重的心理,再加上作為文人卻無改變的愧疚感,他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國維先生的投水,是一種對現(xiàn)實(shí)無力改變的失意之情的行為表達(dá)。這一點(diǎn)正如屈子投水一般,用投水來表達(dá)自己的心志。正如陳寅恪先生和吳宓先生的挽聯(lián)所云:“贏得大清乾凈水,年年嗚咽說靈均! “離宮猶是前朝,主辱臣憂,汩羅異代沉屈子;浩劫正逢此日,人亡國瘁,海宇同聲哭鄭君!

1966年,老舍先生帶著所有的絕望,在太平湖畔過了不為人知的一夜,然后在冰冷的湖水中與世長辭了……
記得在他的小說《老張的哲學(xué)》中,女主人公李靜也是跳水自殺的,老舍描寫到:
“人們當(dāng);寂R頭的時候,往往反想到極不要緊或玄妙的地方去,要跳河自盡的對著水不但哭,笑,而且有時候問:宇宙是什么?生命是什么?……那自問自答的結(jié)果,更堅定了他要死的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舒乙先生的回憶中,老舍現(xiàn)在抗戰(zhàn)時期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他談到詩人特質(zhì):“他的眼要看真理,要看山川之美;他的心要世界進(jìn)步,要人人幸福。他的居心與圣哲相同,恐怕就不屑于,或來不及,再管衣衫的破爛,或見人必須作揖問好了。所以他被稱為狂士、為瘋子。這狂士對那些小小的舉動可以無關(guān)宏旨而忽略,叫大事就一點(diǎn)也不放松,在別人正興高采烈,歌舞升平的時節(jié),他會極不得人心的來警告大家。大家笑得正歡,他會痛哭流涕。及至社會上真有了禍患,他會以身諫,他投水,他殉難!”
如今,社會上真有了禍患,他果真實(shí)踐了他當(dāng)時的誓言。記得當(dāng)時日軍包圍重慶,有人問老舍怎么逃?老舍說:“怎么辦?嘉陵江又沒有蓋!”老舍先生是一個剛烈的人。對待新中國,他滿懷期待的接受周總理邀請回國。從《龍須溝》里,我們看到了他的熱愛與歌頌,但他絕不盲從,他總是在思考理想的社會:“改良,改良,總是越改越?jīng)觯俊保ā恫桊^》)但面對_的浪潮,他疑惑,他也是窮人家出生,一輩子都在為窮人造福利事業(yè),批評資本主義社會的喧囂、匆忙、拜金、與貧富不均,為什么是黑五類?但不由分說,老舍即成為眾矢之的,批斗、攻擊、滿身是血。
于是,像屈原和王國維一樣,他同樣需要一片波瀾來平息自己不平的靈魂……

總結(jié):腦海中理想的精神世界越是美好,對現(xiàn)實(shí)的無奈越是深沉。在這里,執(zhí)著地追求與幻想變成了他們自沉?xí)r腳上纏繞的那塊大石,拖著他們離開人世。
在這里,投水宛然成了一個行為符號,一代代文人用這種方式表達(dá)對現(xiàn)實(shí)的抗議,也希望用清澈的水洗清自己先前所受到的屈辱與無奈。

四、 杜甫的“孤舟”
公元770年冬,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后,杜甫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杜甫最后的人生軌跡吧:
770庚戌代宗大歷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一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聶令馳書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泝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zhuǎn)洛陽迻邐歸長安。冬天11月,竟以寓卒于潭岳間的一條小船上,旅殯岳陽。
回想到杜甫的名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dú)登臺”……的確,杜甫過的是一種顛沛流離的生活。這里有他個人的失意,也有國家的戰(zhàn)亂?傊,從此,杜甫開始習(xí)慣“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困窘,習(xí)慣“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 ……(未完,全文共4348字,當(dāng)前僅顯示219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從文人在水中生命的終結(jié)中看中國文人的特征》
文章搜索
相關(guān)文章